
乡村振兴︱留驻人间烟火,九女峰八楼村乡村更新
该页面介绍了鲁商乡村发展集团位于泰山九女峰的八楼村乡村振兴项目,其中包括小剧场和民宿养心谷的设计与改造。项目旨在保留和提升乡村的独特性,提供质朴的居住和体验环境。
- 项目名称:鲁商·泰山九女峰八楼小剧场和民宿养心谷
- 项目背景:八楼村海拔较高,自然生态保存完好,但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受到限制。
- 设计原则:保留原有建筑肌理,不破坏原有风貌。
- 更新规划:通过平台串联民居,增加互动性,保留石墙主题,突出北方院落清爽与果断的风格。
- 村民生活:部分村民继续在村中生活,保持原始生活方式。
- 建筑设计:小剧场采用超白玻璃,民宿优化功能布局,保留原有民居特色。
原创 袈蓝建筑 2021年01月06日 12:54
鲁商乡村发展集团,以“鲁商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为愿景,积极投身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齐鲁样板建设,深入践行鲁商“667”(六进村、六能、七变)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泰山·九女峰乡村度假区就是其以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深入践行“667”乡村振兴模式的一次探索。该度假区中 已落地实施的主要区域之一八楼村,是我们此次设计更新的对象。
在疏离美盛行的当 下,面对八楼村依山势而居,院落彼此观望的格局,这一次的更新,我们选择更多地还原。 以更小的动作让乡村焕新,同时留下这里的人和他们最有特点的建筑与生活方式,为人们在乡村的停驻多一种离尘别世外,人间烟火的温度。
01 项目背景
八楼村距泰安市中心30公里,是 九女峰片区海拔位置最高的一个小村子 。 总面积3700亩,其中山林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自然生态保存完好。
但这里的交通曾极为不便,十年前尚未通路,当时 村民的生活物资采购只能靠 不定期进山的小货郎。不便的交通一方面导致 村庄发展缓慢,人口外迁( 目前全村常住人口仅剩 七户);另一方面却也守住了当地的原始 风貌: 当山下的村子都建起水泥红砖的新瓦房的时候,这里仍保留着大量淳朴的石砌房屋。
这些质朴的建筑与乡野的风光恰恰 构成了八楼村最吸引人的原乡风景,也为村庄的复兴带来了机会与可能。 村里开始 零星地 改造出一些民宿院落和咖啡厅。随着九女峰度假区的整体发展,八楼村亟需 整体层面的空间品质提升。
02 更新规划
毫无疑问,八楼村的地势与肌理,与村 里的石屋一样是要尽可能地保留下来的,顺势设计,适可而止,是在项目伊始就明确的原则。
现状的民居全部依山势层叠而建,这种“层”的特征,被提炼出来并适当放大强调,在内向型的传统村落民居的基础上,通过一层层的平台,把整个八楼村串联起来,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那种相濡以沫的质朴,正是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传达给八楼民宿住客的感情。
整体的民宿院落保留了石墙的主题,有些有意识地复原了残垣断壁的片段。 相对轻盈的屋顶结构,与平台一样,仿佛从厚重远久的墙体里生长出来的新生命。 原本方案设计的一些装饰性线条,在项目进行的过程当中被简化舍弃了,我们更想表达出北方院落的清爽与果断。
在这个项目里,部分村民还会继续生活在这里,村口卖零食的大爷,日复一日地坐在那里,面前依旧摆着简单的零食与土特产,依旧是只收现金。 大妈家的院子口,随着季节交替,摆着玉米,栗子,山楂,每次路过,大妈总会吆喝着装一口袋带着。 这时候,我们总会心中忐忑——我们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地避免精致消费主义的标签。 质朴的农人,应该是这里不变的主角。
03 建筑设计
位于道路转角处的小剧场,三面被民居环绕,西面正对着山谷。
八楼村是一个新旧融合的村庄 。对于建筑师来说,新旧之间应该有对比。 但小剧场,我们希望它不是 为了冲击而冲击,它的视觉冲击力应该源于对乡村原始房屋的尊重。
建筑首层采用超白玻璃,增加二层悬挑的夸张感。窗套的竹材本色与表面的白色涂料形成柔和的对比,在村子里大面积石墙的映衬下稍显活泼。
民宿的设计,则在不改变原有民居肌理的前提下,优化每个院子的功能布局,使建筑能满足现度假居住的需求。
立面材料多选用本地的石材,再现山村石屋的特色。 通过烧杉板、平瓦屋面、橡木包裹的 平台、毛石墙面等这些细节,形成粗砺与细腻的对比,丰富建筑的立面语言。
建筑没有夸张的体量,它静悄悄地在跟周边的山石和树木对话,不打破 小山村的宁静。
所有的建筑节点都经过反复地与工人探讨,确保构造简单、节能、节约。
室内风格亦“顺势设计,适可而止”。
原本咖啡厅的建筑,由于在重要的入口节点而又并不融入,在甲方的支持下重新建设,采用了与八楼民宿院落相仿的空间语言,简洁而有力的屋顶平台漂浮在下沉的庭院之上,让八楼村的入口醒目而不喧嚣。功能也相应地,更接地气地转变为音乐小酒馆。 零散资源亦有机整合,如原有两组院落合并用作餐饮功能。
未来,大讲堂等公共空间,还将为新农人与原住民提供更多交流场所。
△ 效果图
04 结语
在乡村越来越被“向往”的当下,我们从设计层面对于乡村的更新更多地关注留下什么,让乡村之所以有的魅力放大,让变化后的村庄仍然与在地的人紧密连接。
希望 以变化的生活条件让凋敝的乡村以新的方式被关注、被选择,以不变的场景与情感,让乡土生生不息。
△ 小剧 场流线分析图
△ 小剧场平面图
△ 小剧场剖面图
△ 民宿平面样式1
△ 民宿平面样式2
△ 民宿平面样式3
△ 民宿节点大样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鲁商·泰山九女峰八楼小剧场
鲁商·泰山九女峰八楼养心谷民宿
主持建筑师: 邹迎晞
建筑设计团队: 金楠,刘远
室内设计团队:夏福强,钱国兴,刘婷婷
施工图团 队:李磊,卢理杰,彭波,张阳
灯光设计:创星行光环境设计(北京)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青岛艺高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幕墙单位:泰安天幕装饰工程公司
民宿材料:水泥瓦,烧杉板,花岗岩,橡木
音乐酒馆材料:水洗石,户外竹墙板
摄影:周莹,直译建筑摄影工作室
项目设计周期: 2020年1月-3月
项目建设周期:2020年4月-9月
项目坐标:山东/泰安
委托方: 鲁 商乡村发展集团
袈蓝文化产业集团
有温度的城乡融合构建综合服务商
以策规划设计为引领,落地的产业整合及文化运营服务为支撑, 实现对项目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建设、招商及陪伴式运营的一体化服务。
价值观:雕琢自己 成就他人
袈蓝建筑
是以城乡融合(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田园度假)与城市更新为重点服务领域的综合策规划设计咨询服务机构。总部设立于北京,在上海、成都、济南设有分公司,业务涉及:策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和设计落地建设。
团队2013年起与田园东方集团共同打造了 “中国的第一个田园综合体——无锡田园东方”,自此将“以文旅为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点研究与实践方向,专注于在城乡融合构建的策规划设计和文旅度假产品设计领域的不断深耕。
探索,通过“设计”促进城乡融合场景与价值实现,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逾50个综合性地区城乡融合发展项目的策规划设计,及部分项目延伸至建设运营的全案服务。并在京津冀、山东、江浙、四川地区打造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乡融合发展实验样板。
袈蓝运营
专注于新型城镇化项目和文旅度假类型项目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的运营推广、优质产品内容资源链接与农产品的文创开发。以做好土壤为准则为城乡融合发展聚合力量。
通过“新农人”、“知行村”、“袈蓝公社”及相关IP为城乡融合的构建链接人、提供方法、丰富业态与服务。
新农人
是返乡者,是入乡者,也是在乡者。
以资本、经验、智慧、技术、资源、创意投入乡村建设的生产生活。
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创造并参与着向往的生活。
是在中央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出现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之外的第三种人。
是链接城乡,乡村产业和文化发展的推动者;
是以“新乡贤”为主体,通过农、文、旅等产业与业态的引入,带动农民创业致富的引领者;
是吸引更多人才入乡,本地人返乡,共同打造“农业+科技+文化+艺术”创业,以产业在乡村安居乐业理想场景实现的核心驱动者与其中一员。
新农人与原住民的融合共生,促进了乡村经济结构的重组,资产资源的重构,商业精神的重塑,可持续发展实现。
知行村
2020年,为了进一步服务乡村的社区营建和深化乡村发展赋能,袈蓝文化创立“知行村”。
有别于理想,是一种态度。以做好土壤的价值观,通过“破冰、松土、播种、浇水”的工作方法,陪伴乡村发展。为乡村集结业态,集结人才,集结智慧。为乡村人留下理念,留下方法,留下标准,让人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角和持续动力。
袈蓝公社
2018年起以“袈蓝公社”实体落户项目,服务在地,成为乡村里的“新农人客厅”与“业态模型实验室”。
在袈蓝公社的概念下,通过对“咖啡馆”、“书店”、“市集”等不同交流场景的创造,为投入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新农人提供交流的场所与展示的舞台,激发创意,展示成果。
三尺集
是袈蓝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之心打造的深度服务田园生活方式与优质农业产品的新农人产品交流与交易平台。
实践“大地为库房,农人为文本,市集为展场 ”的理念,发掘农人特色、借由有组织性的串连、转化、加值,彰显聚落美学质地,以绿色、安全、放心作为最基本的选品标准,链接不断精耕细作、勇于造福一方的新农人品牌,发出新农人共同的声音。
袈蓝咖啡
致力于站在全球角度关注农业本源,将优质的产品以最短的距离从土地中带到消费市场。
基于品牌衍生中“服务新农人”和“促进城乡融合”的基因,袈蓝咖啡同样肩负着新农人社交聚落的使命。倡导生产与生活的关联,以“重新认识一种植物,重新认识一些人。”为理念,通过把咖啡馆开到乡村、把咖啡师培训带给新农人等方式为投入乡村建设的城里人提供一杯好咖啡,让有志返乡创业的村里人掌握一技之长;同时,再通过城市店的展示、体验将在乡村发现的好味道带回城市,为土地上的好产品打开渠道,也让无暇的都市人在一刻咖啡时光里收获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