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蓝集团 袈蓝集团
乡村振兴︱山水胜处探索“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之路 image

乡村振兴︱山水胜处探索“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之路

该页面介绍了河北省易县易水湖项目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规划背景提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的出台,强调了三农发展与城乡融合的重要性。规划思路包括用地范围调整、产业切入、村镇结合以及超级IP引流四个部分,旨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综合效益方面,项目不仅注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还通过艺术节等形式吸引游客,促进产业升级。此外,还展示了项目一期建筑设计预览,包括田岗﹒知行村和圆歌艺术小镇的建设方案。

  • 规划背景提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的出台。
  • 规划目标包括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
  • 项目通过景区升级带动周边致富,推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 项目用地范围调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原则。
  • 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将聚焦农、文、学、养、游五大核心产业。
  • 超级IP引流项目将通过易水三年展等活动推动地区发展。

原创 袈蓝规划 2020年04月21日 18:18

图片

规划背景

2019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公安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

2022—2025年,试验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打破既往对乡村发展的定义, 点状解决方案—— 田园综合体 一元形态建设主张—— 乡村振兴之后 ,第一次将乡村课题的解决办法上升到 二元生态的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 。重点强调了全面小康实现的关键在三农发展,三农发展的解决之道在“城乡融合”。

图片

河北易县易水湖项目整体架构

易水湖的景区全面升级,恰逢此时成为河北易县以点带面,通过全域旅游的联动效应,实践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从项目启动期以山水禀赋为基础,打造华北地区集山水休闲、康养度假、田园文旅、山地运动、总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级山水休闲度假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升级为:

以河北易县综合发展为立足,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一二三产融合为内核,以新农人为核心驱动, 立足京津冀的市场客群,聚焦农、文、学、养、游五大核心产业,集艺术体验、田园休闲、亲子&研学、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及国际级山水休闲度假目的地,京津冀短途度假中心和易县全域旅游的集散中心。

图片

图片

未来河北易县依托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环线全域旅游升级带动下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规划思路

01 用地范围调整

立足点从景区升级带动周边致富,到以山水资源为基础推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

图片

易水湖环景区城乡融合产业结构规划

在响应 “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要求,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管理法》(修订)用地原则, 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制定,推动人才下乡”的重点内容 依据下,

针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对项目用地面积及覆盖区域做出调整。在布局上使升级后的易水湖景区及周边乡村,对未来易县全域旅游“一环三核多点”带动区域城乡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中心支撑。

同时,重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原则,沿湖建设线在不突破目前水库管理线大沽163线后退50米。用地面积变更扩大的同时,多重因素叠加,建设用地不变。进而形成一个远离湖区,充分保护水域自然生态的有责任感的建设格局。

图片

02 一“ 景”一“园”

从产业切入架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图片

同步建设乡村文旅示范和旅游景区门户,推动以景区为目的地的旅游产业与以田园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居、度假产业实现联动,同时在文旅消费的需求推动下,促进当地农业的全产业链建设,农民的多项增收,最终实现以景区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全域旅游示范。

03 村镇结合

通过功能设计与归纳形成整体概念下的“分区集聚”与“专一特色”发展。

图片

乡村场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与城乡融合问题的最佳方案。

首先,集聚拉动需求,催化产业多元发展。

土地广袤但价值受限,人口分散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市场匮乏无法推动财富增长,信息滞后财富不足限制产业多元化发展。打破长期以来因自身动能不足而导致的“等靠要”恶性循环的解决办法,就是从根本上, 通过建立中心城镇聚集人,整理原有土地,重新梳理乡村特色优势,健全服务配套,打通农业的多相融合全产业链发展,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焕新。

图片

其次,城镇为人才和资源的双向流动创造条件,助力新农人下乡。

城乡融合的核心是人的融合。因为生活条件的相对落后,消费习惯的无法满足,不仅阻止了城里人的归园田居梦,甚至也阻挡了大多数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发展的农村人的回乡意愿。然而这群人,又正是乡村变革发展的核心力量。乡村需要为吸引这样的新农人创造充分的进入、落户条件,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为人的回归创造了更熟悉的生活环境,同时更通过土地的整理,为新农人提供了置业生活的可能 从而打破资源资本不平衡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与乡村人口流失。

图片

乡村的特色化发展是留住乡村的最佳途径。

以城镇为中心聚集,以乡村为场域消化、供给。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保持乡村自有特色,满足消费者对田园生活自然、生态,有别于城市、城镇状态的场景。产业集中优势发展,从以量为标准的物资供给转型为注重体验的物产精品化、产品化、内容化、多元衍生,全面回应消费端的升级需求,才能由内焕发生机,存在并可持续发展。

04 超级IP引流

以可持续生长内容为体验,带动产业协同发展。

图片

“大地艺术节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

——北川富朗

从内容与在地优势深度融合,可积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将“艺术”确立为本项目未来打通城乡同路的破题方案。重点参考亚洲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振兴盛事IP——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濑户内国际艺术节以及池上秋收艺术节的乡村场域全产业联动模式,

打造以京津冀9000万人口体量城市消费群为依托,以易县自然山水景观与田园风光为背景,以北方历史文化民风物产为积淀,以“艺术共同体”为概念,以易水湖区域建设为基础的国际级艺术盛事——易水三年展。

图片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同样是在地方企业推动下

实现的地区发展超级引擎。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以国际级艺术节为抓手,引领带动产业协同发展。在“收藏自然 收藏艺术 收藏生活”的理念引领下,

以艺术品的创作、展示、交易为主导的艺术产业为内环;

与当地的旅游业、制造业、特色农业相融合,形成艺术观光、农文旅复合体、艺术文创产品、艺术农产品、艺术旅游产品等多种形态的艺术衍生产业为外延;

导入产业人口,完善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

图片

实现艺术实践与产业发展的全面互动,从而通过有生命力、有沉淀的强内容置入、引流,推动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

综合效益

图片

生态效益——

充分保护生态资源,发挥地方文化生态价值

在项目规划时,强调最小干预;在场地设计时,因地制宜,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产品选择时,引入新技术,提倡无污染、可循环的产品。

遵循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求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经济效益——

拉动消费,提高经济收益,增加地方税收

15年发展规划。2020年启动建设,2022年初步呈现建设与内容结果。通过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广泛吸引游客,预计2022年项目年游客量上涨至120万人次以上。至2035年,按全年适宜游览天数200天计算,以易水湖为中心的环湖区田园观光度假区年游客规模达到300万人次。

社会效益——

带动区域村民创业、就业

项目将成为河北省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引领示范项目。 通过产业的引入和培植,以及六个产业小镇的建设预计可直接带动3000-5000个产业岗位人员就业,间接带动2000-5000个周边农户多元化持续增收。

项目一期建筑设计预览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试点——田岗·知行村 / 2020-2021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易水湖景区门户区——圆歌艺术小镇 / 2020-202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